人物
时段
朝代

淨土宗部類
瑜伽部類
禪宗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史傳部類
敦煌寫本部類
華嚴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本緣部類
 又愿得智慧
 通达一切法
 具无碍辩才
 阐扬念佛门
 得大陀罗尼
 受持诸佛法
 又愿得忍力
 具修 诸观

 裂开憎爱网
 斩断名利根
 毁誉树头风
 好丑空中迹
 又愿具威仪
 通达毗尼藏
 大乘及小乘 (第 0239a 页)
也。身后必上品上生。唐启
芳圆果二人作观想法。只五月。自觉身到净土。见佛
闻法。所谓十六观经者。详说 诸观
想法。又不止此而
巳。

莲池大师曰。摄心用观。坐立想像等。此俱随时无定。
但常观无间。非尘缘未了者 (第 0396c 页)
量尽时。当机觌露。一一相中。一
一好中。一一光中。具足无边大寂灭海。不入此门。不
名念佛三昧。问。既 诸观
中具足三观。是实非权。是顿
非渐。何以无同异中。又有权实顿渐之别。答。法无异
法。證有浅深。经以观佛 …… (第 0450a 页)
相。故能便證无生。上根利智
闻此法门。顿了唯心。直往无碍。不须更修馀观。如如
来不思议境界经说。然此 诸观。
阶次宛然。冰观成时。
闻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水观成时。闻赞佛相好及念
佛念法念僧之音。佛观成时。出定入 (第 0450b 页)
有愿取五浊成
佛者。即我释迦文是。以大悲故。土名娑婆。生佛忍
于三毒诸烦恼恶。故名忍土。今佛将说三圣 诸观。
故现身相以證信也。
阎浮金不得比者。阎浮檀金。
展转比至迦叶身金。犹如聚墨。况佛光耶。智论云。
(第 0436a 页)

令修行分。三引六佛令契理分。四彰三难令證果
分。此仿清凉华严疏科。如是分文释义。俾文字般
若。起 诸观
照。达乎实相也。初详二报令信教分又。
二。先总告。】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 (第 0888c 页)
九微
细观谓观佛念法念起于何来去于何往故十法界
观谓观一毛一尘一草一木皆具有无量净佛国土
故行者若行 诸观
时以第一净观为主馀九为伴如
石中觅珠若不破石无缘得珠故。

** 四净念者

念佛之法名一行三昧惟在 (第 0813c 页)
之。观文解亦判为初入门之要术。而观道郤在
第十有三。二疑也。利人日观成就。仅齐下品下生。
亦是凡夫。 诸观
中细境广高。凡夫如何注想。三疑
也。利人巳成十二胜想。复令作于杂想。何异压良
为贱。虽为曲解终未恰然 (第 0674c 页)
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
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心。修此
三观。乃 诸观
之总体。一经之妙宗也。又曰。此观能令
四佛土净。如是方为此经宗致。良由观妙能破三惑。
不独净于同居。 (第 0694c 页)
大能
小。皆全法界(巳上七观观正报。次观三辈往生)次观三辈九品行人。
修因感果。令舍中下。修习上品。 诸观
皆用。经所示相。
忆持在心。为所观境。仍了自心。本具此法。托境想成。
令性具法。发明心目。观与经合。 …… (第 0381c 页)
观佛为要。八万相
好。都想难成。故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此想若
成。八万皆现。此为要门也。若修前 诸观。
心得流利。观
巳宏深。则可称彼毫量而观。使八万相自然皆现。疏
中令观劣应毫相。乃为未修前 (第 0382c 页)
诸观
者。及为虽修观
未成者。故于佛身。别示初心可观之相。为三昧门也。
所托之境有胜有劣。若能观观。皆须顿 (第 0382c 页)
甚广。惟观无量寿佛经。最为悉备。天台
四明发扬妙旨。不出乎空假中三观法门。互破互立。
难思难议。然而 诸观
皆用经中所示之相。忆持在心。
为所观境。仍了自心本具此法。托境想成。然佛是所
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 (第 0411a 页)
念法念,起于何来,去于何
往故。十、法界观,谓观一毛一尘,一草一木,
皆具有无量净佛国土故。行者若行 诸观
时,
以第一净观为主,馀九为伴;如石中觅珠,若
不破石,无缘得珠故。

四、净念者,念佛之法,名一行 (第 0415a 页)
彼也。既然修因不同。是故感果差降。今亦
观者。为令行人识别三品优劣。舍于中下而
修习上品往生故也。然 诸观
皆用经所示相。
忆持在心。为所观境。仍了自心本具此法。托
境想成。发明心目。又经题云佛说观无量寿
佛 …… (第 0360a 页)
观以观佛为要。八万相好都想难成。故
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此想若成。八万
皆现。此为要门也。若修前 诸观。
心得流利。观
已宏深。则可称彼毫量而观。使八万相好自
然皆现。疏中令观劣应毫相。乃为未修前诸
观者。 (第 0360b 页)
。是名真喜。得是真喜。先除身喜。
次除心喜。然后除一切法相得快乐。遍身心中。是为
除觉分。既得喜除舍 诸观
行。所谓无常苦空等观。有
无非有非无等观。何以故。无戏论是实相。若不行舍。
便有诸诤。若以有为实。以 (第 0164b 页)
定修 诸观
者。随观一境众相现前。境若是实。
宁随心转。三随无分别智转智。谓起證实无
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 (第 0972c 页)
不起。是知万法不出名相。故楞伽云。譬如
修行事。于一种种起。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释
云。如二乘修 诸观
行。若作青想观时。天地万物莫
不皆青。此于无青处见青。此破遍计执性也。又云。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 (第 0095a 页)
不起。是知万法不出名相。故楞伽云。譬
如修行事。于一种种起。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释云。如二乘修 诸观
行。若作青想观时。天地万物
莫不皆青。此于无青处见青。此破遍计执性也。又
云。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 (第 0788b 页)
古之
传,或取诸子之篇,假认俗书以为道教,偷窃释典,特作
老经。唐麟德年,道士造伪经。天皇甲子,西京 诸观道士,
郭行真等,东明观李荣,姚义,刘道,合会圣观,田仁惠,郭
盖宗等,将隐没道书,重更修改,私窃佛经,改 (第 0464c 页)
智者小止观。略引之。倘遍修
者。当看全文。更有摩诃止观。具载藏乘。此不繁引。如
三观中随修一观。即摄 诸观。
既摄 (第 0319a 页)
诸观。
随修一观。即
名总持法门也。

如持准提咒者。当观诸法无性。蕴界无我。法界理成。
浑成一大圆镜智。又 (第 0319a 页)
良以娑婆之众。心
多散乱故。持名摄念胜乎观门。今乃复通观法。以观
法是净土法门故。如持一念。不妨具足 诸观。
读弥陀
经者。西方胜境。孰不冥契。但以执持显胜故。以观境
殊胜。不妨速于持名。以持名径捷。不妨超于观 (第 0333b 页)
尘亦复
如是如一切尘一切诸心诸法诸假名等亦复如
是无不当体即中不见有法出过于中名不过中
圆教观也如此 诸观
皆依不非时食而为事境若
无事境理观不发故荆溪云世人蔑事而欲尚深
理者验知此观孤虚无本既亏观境观亦安从 (第 0868c 页)